蹄疾步稳开新局 勇毅笃行迈新步——《五河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》解读(三)
寒冬岁末,放眼广袤的五河大地,一片热潮涌动,处处生机勃勃,活力迸发。回望2022年,五河发展的步履铿锵有力、前行的道路坚定明晰、发展的鼓点催人奋进。
一年来,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、疫情反复冲击及诸多超预期因素影响,五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持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总要求,团结拼搏,克难奋进,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。预计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9亿元,增长4%;固定资产投资225.4亿元,增长10%;服务业增加值151亿元,增长5%;规上工业增加值18.5亿元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.2亿元,增长9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.5%、5.5%。获得全市综合考核优秀等次,再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县、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等荣誉称号,美好五河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。
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、一个个踏实的脚印,勾画出五河县在即将过去的一年经济社会发展与跨越的轨迹,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、迎难而上,交出了一份“高质量发展”的新答卷。
促融合 县域发展更加均衡
城市更新步伐加快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9个。推进征迁项目6个,完成征迁面积约20万平方米。开工建设锦绣华庭、书香学苑等安置房3431套,竣工祥和府等安置房1327套,回迁安置东凌府邸(一期)1739套。实施商品房开发项目13个,在建商品房8076套。完成虹城菜市场改造升级。新增便民停车位3527个,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3座。完成城市道路管网检测、清淤171公里,补植道路两侧绿篱1.9万平方米,有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。
乡村振兴全面推进。连续三年荣获“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”称号。2233名网格员对全县农户进行全覆盖防返贫监测。创新“抱团取暖”乡村产业发展模式,投入衔接资金4111万元整合实施跨村联建产业发展项目11个。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在五河率先开工建设。建成“四好农村路”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00公里、养护工程134公里。累计投入“农综改”资金3.1亿元,建成并投入运营“农综改”项目12个。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超过40%。头铺镇薛林村获评省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。
城乡环境显著改善。国家园林县城高质量通过复查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推进,连续2个季度考核全市第一。完成城区20余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。城北活禽集中屠宰交易点建成投用。建成运营生活垃圾分类设施8座,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%。重点打造申集黄李、浍南徐桥等14个省级美丽乡村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完成卫生厕所改造6686户,新创建“美丽庭院”市级示范户35户、示范乡镇6个。
暖民心 社会事业更加进步
民生保障有效提升。大力实施19项民生实事和“暖民心”十大行动,全年累计投入各类民生资金42.8亿元,占财政总支出90%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.1万户、2.2万人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7.4%,三县第一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缴费增幅全市第一。开展医疗救助4.3万人次,村级“救急难”基金实现全覆盖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人。建成农村幸福院7家,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3家。建成老年食堂、助餐点43个。在皖北地区率先实现群众全面喝上地表水。
教育事业日益进步。新建公办幼儿园6所,新增幼儿托位数400个、公办幼儿园学位720个。五河二中、二实小等城南校区建成投用,新增学位5700个。老年学校(教学点)实现村居全覆盖。投入1488万元实施校舍改造维修项目39个。高考再创佳绩,2名学子被清华大学录取,全市理科第一名再次花落五河。“双减”工作扎实推进。城区中小学实现午餐配送全覆盖。
文卫事业齐头并进。开展“送戏进万村”868场,公益电影放映2300余场。县文化馆新馆建成投用,融媒体中心、界沟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开工建设。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,烈士纪念馆布展工作积极推进。稳步实施临北淮河古渡口遗址迁移保护项目,完成化明塘严氏墓安全防范工程。沱湖乡大岗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正式运营。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,县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全面投入使用,第三人民医院、浍南卫生院改造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,村级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。


